(本报讯) 当褪去击剑服,换上休闲西装,坐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咖啡厅的费若秋,看起来更像一位沉浸在书海中的青年学者,而非曾在国际剑坛掀起波澜的冠军剑客,手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闪烁着经济学模型的复杂曲线,与记忆中那条寒光凛冽的剑道,仿佛构成了他人生的两个平行时空,对费若秋而言,这并非割裂,而是一场精心策划、循序渐进的跨界远征,本报记者在纽约曼哈顿的晨光中,独家专访了这位正于常春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旅法剑客”,聆听他如何将剑道精神融入学术求索,在人生的新赛道上,再次亮剑。

巅峰转身:巴黎的荣光与内心的叩问

采访伊始,费若秋并未急于谈论哥大的学术生活,而是将思绪拉回了塞纳河畔,那些年在法国训练和比赛的日子,是他职业生涯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巴黎郊区那个古老的击剑馆,空气里永远混合着金属、汗水和历史的味道。”他回忆道,眼神中流露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怀念,凭借出色的天赋和刻苦的训练,费若秋迅速在欧洲剑坛崭露头角,多次在重要赛事中斩获佳绩,被誉为当时最具潜力的年轻选手之一。

就在运动生涯看似步入黄金期时,一个关于“的念头开始在他心中萌发。“击剑给了我一切: discipline(纪律)、 resilience(韧性)、对极致完美的追求,但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除了荣耀感,我开始思考,这把剑能否带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费若秋坦言,长期高强度的竞技体育生活,让他对知识的世界产生了更深的向往。“我渴望系统性地学习,理解这个世界运行背后的逻辑,而不仅仅是赛场上的胜负。”这种“知识饥渴感”,促使他在训练间隙,重新拾起书本,尤其是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做出暂停全职运动员生涯、申请海外名校的决定,并非易事。“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在最好的时候选择了‘放弃’。”费若秋微微摇头,“但对我而言,这不是放弃,而是拓展,击剑教会我的专注、策略规划和抗压能力,恰恰是学术研究中最宝贵的品质,我想试试,这把‘剑’能否在另一个领域同样锋利。”

申请之路:在键盘与剑柄间寻找平衡

决定留学后,摆在费若秋面前的是另一条充满挑战的赛道:标准化考试、申请文书、推荐信……这些对普通本科生而言已是压力重重,对于一位需要保持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一线运动员,更是难上加难。

“那段时间,我的生活节奏几乎是‘分裂’的。”费若秋描述道,“白天在剑馆挥汗如雨,晚上回到住处,就要立刻切换到‘学霸’模式,训练后的疲惫感是真实的,但打开书本,那种汲取新知识的兴奋感同样真实。”他将备战大赛的心理素质运用到了备考中,“设定目标,分解任务,严格执行,定期复盘,这和我们准备一场重要比赛的程序惊人地相似。”

选择哥伦比亚大学,费若秋看中的是其深厚的学术底蕴、纽约这座国际都市的活力,以及其经济学项目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哥大吸引我的,不仅是常春藤的光环,更是它提供的那种能将抽象理论与现实世界连接起来的可能性,这就像击剑,每一个战术决策都基于对对手、场地、规则的深刻理解,而非凭空想象。”

他的申请文书别具一格,没有刻意回避运动员背景,而是巧妙地将击剑生涯与学术志向相结合。“我写道,击剑是微观的博弈,每一步都关乎预测与决策;而经济学是宏观的博弈,研究的是社会层面的选择与资源配置,我希望能在哥大这座学术殿堂里,探索这两种‘博弈’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份独特的视角和真诚的陈述,打动了招生官,最终助他成功叩开了哥大之门。

象牙塔内的新挑战:当剑道策略遇上案例研究

踏入哥大校园,费若秋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学术课程的密度和深度远超预期,周围是来自全球最顶尖的本科生和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学们。“最初的确有压力,尤其是讨论课上,同学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而我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

但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方法。“击剑比赛,你永远不可能预知对手的每一招,关键在于临场应变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了课堂学习上。“小组讨论就像团队配合,需要倾听、沟通、贡献自己的独特视角,啃下难懂的文献,就像研究一个强大的对手,需要耐心拆解,找到其逻辑核心。”他发现,以往在赛场上培养的专注力,使他在进行长时间的文献阅读和数据分析时,能够保持极高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击剑赋予他的“大局观”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了作用。“经济学研究常常需要跳出细节,看到整个系统的互动,这类似于在剑道上,你不能只盯着对手的剑尖,还要关注他的步伐、重心、甚至眼神的微妙变化,从而预判全局。”费若秋举例说,在分析一个市场案例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多因素互动和动态平衡,这种思维方式让他在一些课程项目中表现出色。

融合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坦言也曾遇到瓶颈期,“有时一个经济模型怎么都理解不了,或者论文思路陷入僵局。”每到这时,他会选择暂时放下书本,去健身房跑跑步,或者简单地冥想片刻。“这就像比赛间隙的调整,短暂的抽离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击剑告诉我, perseverance(坚持)比一时的速度更重要。”

文化交融:从巴黎到纽约的都市韵律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巅峰到学术殿堂的跨界之旅

从浪漫之都巴黎到世界十字路口纽约,费若秋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体验。“巴黎更注重传统和精致,有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从容;纽约则是快节奏的、多元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他说,这种城市气质的转换,也反映在他的学习生活中。

在哥大,他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和教授,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和来自华尔街的同学讨论金融政策,与来自硅谷的同学探讨科技经济学,这种交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他笑着说,“这比单纯在剑道上与不同国家风格的选手交锋,维度要丰富得多。”

尽管学业繁忙,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他偶尔会去纽约当地的击剑俱乐部活动筋骨,指导一下爱好者。“拿起剑的感觉很奇妙,既熟悉又新鲜,它现在更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保持身心连接的方式,而不是全部。”他发现,这种“兼职”性质的接触,反而让他对击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未来展望:执学术之剑,拓人生之境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巅峰到学术殿堂的跨界之旅

谈及未来,费若秋的目光沉静而坚定,他并不急于定义一条非此即彼的职业道路。“经济学的研究为我打开了许多扇门,无论是继续深造,进入研究机构,还是投身业界,我都持开放态度。”他强调,关键在于能否将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

“击剑生涯给了我一个高的起点和独特的视角,哥大的求学经历则为我装备了更系统的思维工具和更广阔的知识网络。”他比喻道,“我好像手握两把‘剑’,一把是淬炼于赛场的坚韧与敏锐,一把是磨砺于象牙塔的理性与深邃,我希望未来能找到一个领域,让这两把‘剑’合璧,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他特别提到对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管理等方面的兴趣,“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经济生态系统,如何运用经济学的原理促进其健康发展,提升运动员福祉,推动体育公益,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课题。”或许,他的未来规划,正悄然融合着过去的荣光与现在的求知。

采访结束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费若秋收拾好电脑,准备前往下一个学习小组讨论,他的身影融入哥大校园匆匆的人流,与无数怀揣梦想的学子并无二致,在他沉稳的步伐背后,是两条截然不同却又交相辉映的人生轨迹:一条指向过去,铺满了剑道上的汗水与荣光;一条通向未来,延伸在学术的探索与无限可能之中。

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的转型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与终身学习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人生的赛场可以无限拓宽,真正的强者,敢于在巅峰时思考未来,勇于在未知中开辟新径,他的旅程证明,曾经征服剑道的力量,同样可以用于征服知识的海洋,而这段独特的跨界经历,必将成为他未来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和最独特的竞争力,在纽约这座梦想之城,这位“旅法剑客”正以其特有的方式,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